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当前在各地积极开展。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方面,从“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到“公园城市”,城市人居生态环境已有很大提升。然而,近年来在个别城市的园林绿化工作中也出现走偏现象,跟风种植网红树种、过度追求景观化、急功近利推动“大树进城”等生态苗头显现,这与中央精神相悖。时下,建好“公园城市”,必须树立科学的城市园林绿化理念。
回顾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历程,1992年原建设部出台“园林城市”建设方案,将“满足人的需求和保护城市山水格局”作为重要要求纳入绿地建设,提出“人居生态环境清新舒适、安全宜人的城市”的目标,而后逐步形成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等评选指标。
2007年提出创建“生态园林城市”,这是“园林城市”的升级版,各项评选指标要求都有提升,同时全面统筹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功能、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形成“可持续”的城市绿色发展模式。
2018年中央提出“公园城市”理念,即将整个城市建成一个大公园,通过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构建和城乡生态格局优化,达到“人、城、境业”和谐统一、多功能融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绿色发展模式。开门见绿,绿中栖居,优化“人、城、自然”的关系,是其重要内容。
不难看出,“公园城市”理念体现出生态优先、建设体系化以及功能复合化的特点,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提出很高的要求。但走访发现,一些地方建设“公园城市”,并未准确把握“公园城市”理念要义,而是简单将“公园城市”建设等同于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投入,一味铺排建设,追求大场面、奇景观,陷入生态怪圈,这就违背了习生态文明思想的要求。
建好“公园城市”,须力戒贪大求洋,力戒生态。比如,在植被选择上,要注意因地制宜。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赵世伟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说:“打造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特色,并不是要选择‘怪树’‘贵树’,而是要根据一个城市的风土气候特征,尽量选择乡土树种和归化树种,形成符合地方特征的植被景观。”
不少城市存在较多的老城区,建设“公园城市”靠大面积“铺绿”,既不经济也不现实,必须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对建成区进行精细化管理,将“公园城市”建设融入其中。比如,发展小微景观,有效改善建成区的环境。可以利用城市的边角地,像立交桥下的灰色空间,建小微绿地景观;利用建筑的“第五立面”建屋顶花园。PG电子官网
建好“公园城市”需要不菲的成本,当前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资金主要来自地方财政,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不能只是政府“亏钱的买卖”,而要从政府事业转变为多主体参与的社会事业。这一过程,需要政府有效统筹,进行体制机制创新,让企业事业单位、社区、市民加入进来,形成良性互动。PG电子官网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郑曦对半月谈记者表示,应当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来鼓励企业认养商场、写字楼附近的绿地,大学、研究机构对接社区,提供科学选种和养护指导,由此形成绿地与社会多主体之间更紧密的关系。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需放置在城市生态空间规划中。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格局,需要在保障城市生态空间的保有量的前提下,注重生态空间的系统整体性。”国家林草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成认为。
2021年5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提出采取拆违建绿、留白增绿等方式,PG电子官网增加城市绿地,并鼓励特大城市、超大城市通过建设用地腾挪、农用地转用等方式加大留白增绿力度,留足绿化空间。布局大尺度的森林、湿地、草地等生态斑块,设计依林网和水网的生态廊道,实现建成区、近郊区、市域行政区等3个空间范围的生态资源的有效联通和相互补充,保障整个城市化的区域生态空间的系统性。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院长张浪认为,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新的城市规划越来越倾向于创建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具体实施上,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李雄表示,推进公园体系和“公园+绿道”体系化的建设,能够有效实现全域空间的线性联通和生态共融。
在成都,已有建设无断点的城市绿道的尝试,即在四环建成百公里环城绿道,串联起121个特色生态公园。
未来人与城市绿地的关系更加紧密,形成基于“绿地开放共享”的生活方式,城市园林绿化也需更关注人在其中的沉浸式体验。郑曦说,如今在可进入绿地中玩飞盘、搭帐篷露营,在河道上玩桨板、皮划艇,充分体现了“公园城市”的休闲功能。未来“公园城市”建成后无断点的慢行绿道系统和花园式街区,让人一出门就获得沉浸式的公园体验。